“救命”电极变“致命”:七旬老人起搏器感染,深埋体内11年的电极导线被我院专家成功拔除
11年前,李大爷因心率过缓,在当地医院做了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手术。两年前,因起搏器电池耗竭,李大爷又在当地医院更换了起搏器,并重新置入一根新的心室电极。然而一个月以前,李大爷发现起搏器植入部位出现囊袋破溃,并伴有脓性分泌物,起搏电极也暴露在体外,原本用于救命的心脏起搏器因感染而变成了潜在的“凶器”。
李大爷随即到当地医院就诊,医生告知他需要拔除全套起搏器系统并进行彻底清创。但由于当地医院条件有限,无法实施该手术,于是他来到青岛心血管病医院,寻求专业的治疗方案。
根据我院心内科李清霞医生介绍,李大爷体内植入的起搏器囊袋已出现严重感染。李大爷为起搏依赖患者,虽然这套感染的起搏系统正分分钟钟地保障李大爷的生命安全,然而,这种感染状态如不迅速处理,会引发败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,对李大爷构成了严重威胁。因此,必须尽快进行手术,移除原有的起搏器脉冲发生器及所有电极,并对感染囊袋进行彻底清创。
我院心内科常瑜主任医师介绍,该手术难度大、风险高,山东省内各大医院鲜有开展。由于李大爷体内有三根电极,其中两根已植入长达十一年,与周围组织形成了严重的粘连,更有一根电极导线已断裂。加之李大爷已年逾七旬,且患有三级高血压和糖尿病,这无疑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和复杂性。手术需格外小心,以防出现血管撕裂、电极断裂、心脏穿孔、大出血以及败血症等可能的并发症,任何一种情况都可能对李大爷的生命构成威胁。
为了选择最佳手术方案,尽快缓解李大爷的病痛,北京阜外医院专家和我院心内科、心外科、麻醉科及手术室专家进行联合会诊。经过综合评估与讨论,我们决定在静脉复合麻醉下,在我院杂交(复合)手术室(Hybrid Operating Room)进行起搏器电极拔除手术。同时,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,心外科和手术室团队也全程待命,做好了随时进行开胸手术的准备,以确保患者的安全与手术的成功。
做足充分的术前准备后,常瑜主任带领团队为其实施手术。手术开始,首先为患者植入临时起搏器以确保其心脏功能稳定。随后,医生切开感染的囊袋,细致地清除坏死组织并分离导线。接着,医生分别送入三根锁定钢丝并牢固锁定导线,借助Evolution机械鞘,小心翼翼地分离临近血管及周围组织。整个手术过程如同在悬崖上走钢丝,每一步操作,医生都格外谨慎,虽步步惊心,但依然顺利拔除了患者的心室电极(两年主动电极)、原心室电极(11年被动电极)、心房电极(11年被动电极)。手术有惊无险,顺利完成,患者生命体征平稳。后续,李大爷也将安装新的起搏器,帮助他解决心律问题。
医疗科普
心脏起搏器主要由起搏器本身(脉冲发生器)和起搏电极导线构成。其中,脉冲发生器定时发放一定频率的脉冲电流,通过导线和电极传输到电极所接触的心肌(心房或心室),使局部心肌细胞受到外来电刺激而产生兴奋,并通过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或闰盘连接向周围心肌传导,导致整个心房或心室兴奋并进而产生收缩活动。从而达到治疗由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的目的。
随着人口的老龄化,起搏器植入的数量越来越多,随之而来的起搏导线植入后的并发症也逐年增多。如果起搏器导线或系统感染(虽然发生率极低),不及时把电极拔除,严重的会危及患者生命,因此对于这类患者而言,电极拔除手术是唯一的选择。但是,植入多年的电极与人体血管和心脏组织粘连严重,电极拔除手术风险极高、难度极大,除了专业的心内科医生团队来实施手术,还需要有强大的心外科团队、麻醉科、手术室保驾护航。
我院心内科电生理团队常年开展各类型起搏电极拔除手术(包括除颤电极和左室电极)。
专业介绍
我院心内科16病区电生理专业目前已广泛开展普通心脏起搏器植入、无导线起搏器植入、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(ICD)、心脏再同步治疗即三腔起搏器(CRT)植入、心脏再同步心律转复除颤器(CRTD)植入、心肌收缩力调节器(CCM)植入术、起搏器电极拔除、起搏器更换/升级等手术。并在术中熟练应用腋静脉穿刺、希浦系统起搏、双螺旋主动电极应用、囊袋美容缝合等先进技术。同时还开展左心耳封堵术及各类型导管射频消融手术,如无射线绿色电生理、冷冻球囊消融等,治疗包括阵发性室上速、房速、房扑、房颤、室性早搏、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疾病。
专家简介
心脏中心主任医师,现任青岛心血管病医院心脏中心16病区副主任。1999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,青岛大学心血管病专业硕士。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电生理中心进修。
熟练掌握心律失常、高血压、冠心病、心衰等心内科常见病、多发病的诊治和急危重症的抢救。擅长起搏器、CRTD、ICD的植入和程控随访,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和左心耳封堵术。
坐诊时间
普通专家门诊:周二及周四上午
特需专家门诊:周二下午